“今年三伏天只有30天?”
要知道从2015到2024年,连续十年都是40天的“加长版”三伏,今年突然“瘦身”成30天,还让人感到一些“不可思议”。
从今年三伏天的时间上来看,结合历法和传统文化,今年三伏天暗藏四大不一般,或预示着气候和年景也会有所不同。
有朋友可能会不解,这到底怎么回事?今年三伏天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?又会有多热?本篇内容咱们一起了解今年不一样的三伏天。
十年一遇的“短版三伏天”:7月20日入伏,8月19日出伏
今年6月21日夏至当天是辛酉日,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30日庚午日,第三个庚日就是7月20日庚寅日,这就是入伏的日子。
中伏从7月30日庚子日开始,末伏则从8月9日庚戌日开始,整个三伏天到8月18日结束,8月19日正式出伏。
展开剩余84%这种“短版三伏”有多罕见?上一次出现还是2015年,距今已经整整10年!相关气象人员表示,这种现象是由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出现较晚,导致中伏只有10天而不是20天。
网友热议:有人欢喜有人忧
其实在早些的时候,今年三伏天只有30天消息一出,网友们立刻分成了两派。
欢喜派:终于少熬10天高温,三伏天不那么炎热了!”
“建议今年三伏天改名三伏天浓缩版’,温度直接开狂暴模式!”
担忧派:“三伏天的天数减少,温度会不会更高?别是高温压缩包吧!”
“往年40天是小火慢炖,今年30天怕不是要猛火爆炒了?”
老祖宗的4大“预言”准不准?一、今年三伏天是晚入伏(高温来得迟但更炎热?)
今年7月20日入伏,比去年晚了5天,也是近十年最晚的入伏日期。
具体为:2015年7月13日、2016年7月17日、2017年7月12日、2018年7月17日、2019年7月12日、2020年7月16日、2021年7月11日、2022年7月16日、2023年7月11日、2024年7月15日。
老人们常说“晚入伏,热得毒”,虽然入伏晚,但三伏天的高温可能会更集中、更强烈。
举个例子,就像烧水一样,虽然点火晚了,但一旦烧开,水温上升得更快。
不过,从农业种植的角度来说,对于需要积温的作物来说,晚入伏可能会让高温期与农作物生长关键期错开,反而有利于农业生产。
比如北方的玉米在拔节期时,适当的高温可以促进生长;南方的水稻在灌浆期时,也需要充足的光照和热量。
二:今年三伏天是母伏(闷热为主但雨水多?)
今年入伏的农历日期是六月廿六,属于双数,按照民间说法是“母伏”。
老话说“公伏凶,母伏爽”,但这里的“爽”可不是凉爽,而是指闷热感相对温和,但雨水会比较多。
就像南方的黄梅天,虽然温度可能不是很高,但湿度大,让人感觉像在蒸桑拿。不过,降雨较多的话,也会缓解高温,带来短暂的清凉。
三:今年是秋包伏(立秋后还要热10天?)
今年8月7日立秋,但末伏要到8月9日才开始,这就是民间说的“秋包伏”。
老话说“秋包伏,热得哭”,意思是立秋后还会有较长时间的高温天气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秋老虎”。不过,今年立秋后只有12天的三伏天,“秋老虎”的威力可能会有所减弱。
秋包伏的形成可能与副热带高压的南移速度有关,如果副热带高压撤退缓慢,立秋后不少地区,还会延长一定的高温天气。不过,随着冷空气的逐渐南下,早晚温差会逐渐增大,中午炎热、早晚凉爽。
四:今年是处暑出伏后(五谷丰登好兆头)
今年8月19日出伏,而处暑节气在8月23日,也就是民间说的“处暑出伏后”。
老话说“处暑出伏后,遍地是黄金”,预示着今年将是一个丰收年。
处暑节气以后,天气逐渐转凉,昼夜温差增大,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。
比如北方的玉米、南方的水稻,在这个时期籽粒会更加饱满,产量也会更高。
不过,处暑后虽然气温下降,但仍可能出现“秋老虎”天气,农民朋友们需要注意防范干旱和病虫害。
如何平安度过“热夏”?从饮食的角度来说,民间常说头伏饺子二伏面、三伏烙饼摊鸡蛋。
头伏饺子:在头伏吃饺子,既能补充体力,又能开胃解馋。建议选择清淡的蔬菜馅,如韭菜鸡蛋、黄瓜虾仁等,避免油腻。
二伏面:面条富含碳水化合物,能快速补充能量。建议吃凉面或冷面,搭配黄瓜丝、豆芽、芝麻酱等,既清凉解暑,又能促进食欲。
三伏烙饼摊鸡蛋:烙饼松软易消化,鸡蛋富含蛋白质。建议搭配绿豆汤或酸梅汤,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。
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说,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之间外出,如果必须外出,要做好防晒措施。
另外在三伏天高温时段,可以关闭门窗,拉上窗帘,避免阳光直射。早晚气温较低时,打开门窗通风换气,保持室内空气清新。
空调温度不宜过低,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内,以免引发“空调病”。可以适当开风扇,促进空气流通。
综合上述内容,2025年的三伏天虽然只有30天,但却有不一样的4个方面。三伏天即将来临,希望大家提前做好防暑降温措施,顺应天时、平安度夏。
你对今年的三伏天有什么看法?欢迎在下面评论中留言讨论!
发布于:河南省配资门户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